情感 | 如何利用AI思维做好亲子教育?

一、定投

二、随笔

01

为什么年后我的作息部分无记录了?

因为我发现不记录细分的时间,也可以根据每天的“自律系统十二条”做目标管理,对于我的执行力度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以后只会在非常不自律期间,再次重新记录时间,记录时间就省略了。

《写作,是我的一种思考方式》里我提到:记录时间本质是一种念头管理,念头管理是人生管理的最根本方法。

我认为以下概念的深度是逐渐加深的:

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精力管理<注意力管理<念头管理

02

念头管理如此重要,难道我要放弃吗?

非也。

第一,记录时间实在是不适合大多数人,也不长久,就像你要求一个人记录用记账软件一直记录自己的金钱花费一样,过年期间感受特别深。

第二,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念头管理的方法——聚焦关键词。

人是有特别多杂念的一种生物,你的念头就像漂浮在海上的船一样,你不在意它,就不知道思绪飘哪儿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锚,思绪飘过去就给拽回来,要把思绪拽回来。

记录时间,就是我的锚。

保持正念,也是一种锚。

但是,这两种锚有一个缺点,就是做这两个动作的时候无法继续保持工作和生产效率。

所以,我发现了第三个锚——聚焦一个关键词。

关键词,有点像写一篇文章、做一期节目的“选题”、不能够跑题。

我昨天文章也说了,我开始聚焦“投资、国学和情感”这三个领域的内容,也就是给自己了三个锚,尽量只做这三个领域的深究,甚至后面可能会更加聚焦到三个领域重叠的一个点。

03

这几天在看侯世达的神作《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简单却未必主流的想法:

就是人在思考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发现类比,因此类比乃是思维的核心。

说得再具体一点,我们不是每周、每天、每小时或者每分钟做一次类比,而是每秒钟!

是的,你没有看错,每秒钟,我们都会发现数不清的类比。

我们一直遨游在类比的海洋中,小的、大的、不大不小的、平淡无奇的、惊世骇俗的,不一而足。

每个人的一天是24小时,但是这24小时有六万左右个念头,每一个念头或者说心念,他的意思是:这些念头基本上都是在做类比。

04

我大一的时候初看《黄帝内经》,就从这本书里发现类比思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功能,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医和天干地支的理论,几乎都来自于类比这种类比思维。

当然,有些人会称之为牵强附会,但如果纯从记忆技巧的角度来讲,真的很有助于记忆,有学习过记忆宫殿和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的人应该会理解这一点。

虽然记忆确实也没啥严谨的数学逻辑,就是联想和类比的一一对应:五行、五脏、五音、五季、五方.....

细细想看,我的“鬼谷子三才能量绝学”不也是类比吗?

天干地支里的类比与类比的衍生品,构建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八字四柱十神六十四卦”为核心的复杂而有说服力的命理系统。

05

数十年来,侯世达一直都在思考类比的本质,和许多认知科学家一样,他相信类比是解释人类智能的关键。

AI里关于“神经网络”的参数暗箱里的原理是否也是类比呢?(我又在做类比了),

比如我们要用神经网络来识别手写的阿拉伯数字,有个迈克尔·尼尔森(Michael Nielsen)做了个深度学习在线教程,他只用了74行代码,一共分为三个步骤:

一、简化

想要让计算机处理,首先你得把问题“数学化”;

二、设定

这个方法叫做“误差反向传播网络”(它最早起源于198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4万次,是深度学习的里程碑。);

三、训练

具体的调整算法都是技术细节,我们这里关键是要理解这个设计思想:每次新的训练数据进来,就根据正确答案对参数进行一次微调,使得神经网络输出数值更接近正确答案。

06

这个AI训练方法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整个神经网络就像一个黑箱。

你能看到那11935个参数的数值,但是你依然不知道,这些数值到底用到了哪些规律。

当神经网络判断数字“7”的时候,它利用了“7的左下角都是空白”这个规律吗?我猜如果你仔细分析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这个规律肯定已经体现在其中了。

这就是神经网络的妙处!现在你还是不能一一列举所有的规律,但是所有的规律都已经被默默包含在11935个参数之中。

会,但是说不清 —— 人脑的这个特点,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神经网络复制了。

当然,神经网络必须得用专门的数据喂出来。

训练好之后,它就相当于长成了一个专门判断阿拉伯数字的网络,但不能判断英文字母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07

通过类比来提取一个深埋的久远记忆,在生活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以至于几乎从未思考过或者留意过。

因为它太自然、太熟悉了,所以没有人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过程,以及它是怎样发生的。

通过类比来唤醒以往的记忆似乎非常接近人类的本性,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类比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每一个词汇就有一个类比的范畴,侯世达称之为:范畴化。

大脑持续不断地将事物分类,这些分类则不光深受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同时也被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以及当时头脑的状态深深影响。

“范畴”就是一种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心理结构,它包含着有组织的信息,这些信息在适当情况下能够被提取。

总之,你从小到大,每天大脑大量的接触各种信息和词汇,就会在你的大脑这个暗箱里产生各种类比思维活动,然后你就变得更懂这个世界了。

08

所以,我突然意识我应该如何对Lipas进行“教育”,以及如何“自我教育”?

我可以利用这个“AI思维”。

教育小孩的时候,给一个词汇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多场景的使用,就会不断的增强她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这个过程才是自然而然的。

这个思维类似我2018年写的一篇文章《背单词,追妹子,搞用户,干人生有哪些共同点?》:我们喜欢熟悉而意外的东西,这个大脑的特点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个小朋友记忆词汇量的过程,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最好是类似你在录指纹的过程,这样才自然而然,不断的从各个角度去重叠按压,然后AI系统就学习到了整个指纹识别。

就比如学习英语,死记硬背永远只是应付考试,你把小孩放在英语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说英语了,很简单。

还有,你没有英语环境,那么就先学习阅读,养成看英语原版书、原版报纸的习惯,自然而然就很会阅读理解,甚至阅读比母语的英语国家的人都更厉害。 

09

神经网络必须得用专门的数据喂出来,所以,你得使用算力、大数据和时间来训练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脑的算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你要学会给自己聚焦和选题。

兴趣班不要报太多,报了就不要轻易放弃,你也不能要求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懂王”,要发挥符合她天性的领域。

我在《什么样的人,永远不会无聊?》里提到:

“放寒假了,抚育人类幼崽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她不要持续干扰自己的生活作息。

我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我们只在需要协助她的时候花时间给她,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们就干自己的事情不被她干扰。

其实人类幼崽不断的找大人玩,是因为它们目前“解决无聊的能力”不够。

10

解决小孩的无聊,但又不想让他做伤害眼睛的事情,我很想有一个机器人或者一个大一点的小孩陪她玩。

除了与邻居玩,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比如Lipas很喜欢赛罗奥特曼,这几天我下载了一个抖音旗下的一个AI产品,我发现她可以持续一个小时对AI对话而不感觉到无聊,我还可以把赛罗奥特曼的声音变成我的声音。

小孩子只要不断的聊天,就一定会不断的增加词汇量,进而像录指纹一样,不断地认清这个世界,而这个过程,父母并没有消耗额外的能量。

这个对于Rachel这种话痨来讲,确实也很有效,她也可以一直对话,甚至她一边做菜一边与AI对话,聊着聊着,AI还教她做了一道凉菜。

AI已经达到可以创造情绪价值的作用了,这也算是一种对于情感需求的满足吧。

三、时间

(无记录)

——彭壮20240225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