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 个人品牌,新个体最不能错过的一种投资品

、结果

二、思维

01

年入100万的一人公司,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最近大家都在骂李一舟,却很容易忽略一个重点:新个体应该学习李一舟作为一个超级个体户年入5000万的能力。

李一舟不管课程内容怎么样,他赚到钱了。

他和猴帝一样,他会在直播间给付费学员答疑,这个就是我之前一直推崇的商业模型:前端就是后端,后端就是前端。

答疑是因为我有成交,我有学员,然后学员的问题可能也是新粉的问题,这样新粉也会去买他的课。

他推崇非常极简的模型:有问题去看课,如果解决不了就来连麦,这样就没有后端更多的交付,让他变得很轻。

这就是典型的超级个体户的模式。

李一舟的团队包括现在也只有几个人,他自己、太太、小舅子还有几个助理,就这样跑起来的,去年他看到ChatGPT的风口,开始卖人工智能AI课,卖了20多万份,5000万。

02

我看到腾讯科技发表了一篇关于贬损李一舟的文章,但是李一舟其实也在他们平台卖过的课,难道平台方没有责任吗?

不管李一舟课程内容如何,反正我没有买过无法置评,有一点让我感觉很困惑的是:大家都不考虑他违法了没有,只考虑一张与奥特曼对比的玩笑图而去道德绑架和发泄。

大家生活过不好,就要欺负那些还可以欺负的人,商人就一直被拿在靶子上打,然后真正背后的那些大平台和法律监督机制,没有人在乎。

被禁好像是变成了一种迎合民众舆论的东西了,就是大家都不讲法律了,都把舆论当做合法性的来源了。

这个,不是一个好的循环。

算了,关于无端被禁的吐槽就到此为止了,吴晓波也被禁过,保彪也禁了几个月。咪蒙更是被禁好几次,但是她的团队真的很厉害,在夹缝中野蛮生长,最近的好几部短剧又赚得盆满钵满。

03

个人品牌看起来是空无的,但却是最厉害的留存。

不再执着于任何平台,一个人的终极影响力工具是什么?

是裂变,是口碑,是思想,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其他都死了,这个会继续生生不息。

在大洋彼端的美国达拉斯,一群高新技术产业从业者曾经历过失业潮带来的阵痛:

《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描述在美国互联网失业潮下,高新技术产业失业者将主张“职业生涯”管理,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来经营。

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这种“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创业者,而不是员工,用一名求职者的话来说,即便身处传统的雇佣关系中也应如此,最近的裁员潮将进一步扼杀体制外终身雇佣的想法。

04

《花束般的恋爱》中的男主小麦,原本是喜欢看电影和小说的,就职后因为工作而感到疲惫不堪,最终变成了“只能玩《智龙迷城》这种手游”的崩溃状态,每次看到这段都让我毛骨悚然。

当我们变成一个个格子间里的白领,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我的“文化体力”正在被不断削弱…

当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个新个体,不应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失业者,而应该是一个前卫的、自立的职业生涯管理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这个公司一个人就能完成?

因为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人是可以完成商业闭环的。

李一舟只是一个头部被打击的例子,其实“一人公司”这种模式已经悄悄遍布互联网的各个毛细血管。

05

当然,我认为个人品牌最大的投资价值并不在于被禁之后还可以东山再起,而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流量杠杆性

二、私域沉淀性

三、个体唯一性

06

流量杠杆性

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流量是重中之重,搞定了流量就搞定了核心——搞定流量的人才能当老板!

流量本质上都是获取“曝光”和“点击率”,就像在大街上里的门店位置好,就能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别人才有一定的概率进店。

流量=曝光量*点击率。

获取曝光量有两种方式,免费流量的和付费流量,作为新个体,肯定是免费流量优先。

那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气质的品类,就是你做免费流量关键中的关键,曝光和点击就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你撬动流量的杠杆是你天生自带的气质,你的天性别人是无法复制的,根据你是慧才、帅才、将才来了确定你适合哪一种个人品牌。

如果你的“曝光媒介”可以自行传播、裂变,你就可以边际成本为0的进行曝光,比如疯传的书籍、爆量的短视频、口碑等等自传播的内容。

07

私域沉淀性

个人品牌相比传统销售渠道,最大的好处是个人品牌的曝光渠道可以直接转化为你自己本人个人私域池。

你的个人社交平台展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你,谁不想和一个专业且可以交朋友的人交易呢?

如果你的品类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品类,私域流量沉淀越来越多,以前的公域内容依然在持续曝光,你对于流量的需求就没有那么急迫了。

加上老客户的复购和裂变,基本上沉淀出来的内容和合伙人就可以让你非常舒服的赚钱了 。

08

个体唯一性

其实作为消费者,我更愿意为类似李一舟这样个人出镜的课程产品付费,因为那种教培互联网公司弄的其实才是最坑的。

那种形式的那种产业链形成一个一个环节:有负责投流的,有负责上课的,有负责一对一销售的。

这种才是纯粹的割韭菜,割到没边的那种。

因为是团队一起作恶,没有人承担任何责任,基本上都是做一年换一个公司再干。

个人品牌为什么会越来越受大众喜欢?

因为个人有一种受大众监督的道德感,类似李一舟这种就是受到了大众的舆论监督,他会有道德压力把课程做好。

有一些人,比如我,会有更高的道德感,如果要卖给你东西,一定是自己良心过得去的那种。

所以个人品牌的模式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友善的、长久的生意,他具有唯一性,排他性。

09

说句题外话,那些教培互联网公司为了追去极致的投产比,团队作恶类似什么呢?

鲍曼的那本书《现代性与大屠杀》里说的:正是现代性内部的一些本质要素,才使得大屠杀成为了现实,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理性和理性化。

大屠杀发生的场景,就像一个工业流水线。

在集中营里,人人都只是照章办事、分工合作。

有人负责给犹太人分类归档,有的人负责任务排期,有的人负责将犹太人分批送进毒气室,有的人负责后勤。

这里就像一个井井有条的工厂,只不过工厂的“原料”就是活生生的犹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死亡。

整个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人是杀人狂,每个人都只是承担自己手头的一份工作,完成流程中一个微小的步骤。

于是,没有谁觉得自己要为全局负责。

每个参与者面前只是一个待完成的流程,可能是一份排期表,可能是十趟运送任务,送完一趟打一个勾。

大屠杀就这样被拆分成了流水线操作和例行公事。

在这种流程中,人很容易丧失面对鲜活生命时的同情心和道德感。

结果就是,每一个步骤组合起来共同造成了屠杀,而其中的操作者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我今天填了十张表”。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私人生活中正常甚至善良的人,也可能成为屠杀的实施者。

互联网公司极致追求数据、投产,极度理性、极度科学,就丧失了人性,也这是为什么《花束般的恋爱》中的男主小麦在一个标准体制内,最终异化成了“只能玩《智龙迷城》这种手游”的崩溃状态。

10

如何投资个人品牌?

最难的不是文字、音频和视频的持续输出,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气质的品类。

这个寻找过程可能会花费较长的时间,我往期文章有太多这方面的内容了。总体而言,所依据的理论是:《心流》《保守主义》《人的分类》《鬼谷子三才能量绝学》等。

三、行动

——彭壮20240226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