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不能停》的理想主义解药随想

一、定投

二、随笔

01

这几天把小孩丢南县玩,我和Rachel两个人先回荆州了。

因为天气变好了,所以从昨天开始,白天开始跑步3公里,今天也继续在长江边跑3公里。

没有小孩的这几天刚好可以调整一下,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年会不能停》,看完着实惊艳到我了。

我看了好几个博主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很高,加上我确实对铺天盖地的宣传的贾玲减肥不感兴趣,因为对《飞驰人生1》的沈腾失望透顶,所以对《飞驰人生2》也完全没有期待。

白天在短视频里看完解说觉得会不错,所以晚上在家里和Rachel看完这部元旦档的电影《年会不能停》,看完的确觉得欠大鹏一张电影票,你能相信爱奇艺上30W人在线观看?

02

《年会不能停》里白客的人夫感和社畜感足足的,大鹏在细节上也演出得很搞笑。

配角也演得非常出彩,比如那个长得很奸诈的脱口秀演员,还有王迅、李乃文等。

这是一部被市场严重低估的电影,原因之一就肯定是没有做什么宣传。

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就是发现一个好东西,但这个好东西,不是那种大多数人都喜欢的,是非常小众但是一部分人爱得要死。

太大众的东西,往往就太俗了,就像我昨天我讨论佛教与道教那样,相比热闹的寺庙,我更喜欢道观的恬淡清静。

就像关注我公众号的人,我写赚钱方面的文章的时候,很多人看,但是我更喜欢我现在写的东西,没有多少人看,但我更能坚持写。

03

《年会不能停》看似是一部职场人的爽文,很像《阿甘正传》的“傻人有傻福”剧情,搞笑来自于这种反差感。

但是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搞笑,藏着很多讽刺,而且是中国特色的讽刺,这一点上它设计得很好。

而且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原创,不是翻拍,最后年会上的剧情还借鉴了新东方2016年的“年会吐槽事件”,唱RAP来diss公司,里面还有几句很有意思:

“干的累死累活 有成果那又如何 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 要问他成绩如何 他从来都不直说 掏出PPT一顿胡扯”。

所以这部电影肯定会有很多大企业、大组织的人会有共鸣,甚至会有看哭的感觉,我曾经也在大企业待过,我理解这样的共鸣。

但是我现在确实庆幸离开了那种氛围,成为了一个新个体,一个自由职业者了。

虽然近几年的大背景就是大家都开始追求稳定,张雪峰的业务开始越来越受追捧了,但我确实很讨厌那种被“五险一金”的枷锁捆绑的感觉。

04

年会就像是春晚,员工看到年会一年又一年的,但自身却被“裁员广进”了,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我对于李乃文演的总经理的角色印象十分深刻,特别是他为自己的辩驳的那一段,其实很有内涵:

“这些钱对于你来说是钱,对于我来说不是。

我不在乎钱,也不在乎什么标准件厂,我只在乎广进计划本身,这是一盘很大的棋,这事关集团未来十年的发展....

难道你就没有意识到,集团已经在被淘汰的边缘了吗?互联网经济时代呀?不立刻转型只能立刻完蛋,只有我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有我才能带领集团活下去。

就算你们不懂经济,人性总该懂吧?你问问,留下集团的那些人,谁会愿意为了更多人不被裁,主动要求降薪的?

这是人性,人性是改变不了的!”

05

虽然喜欢这部电影,但也有个我认为不够的地方,就是它的立意,它讽刺完之后,最终给大组织给出的解药是什么?

理想主义。

这是一个很唬人的东西,很像法国的民族主义、卢梭的浪漫主义、德国的理性主义一类的东西,是建构知识论的思想。

如果持续看过我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我是十分反对理想主义、理性主义那一套东西的,我反对因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所以让渡个人自由给一小部分人去实现专家们看似理性的单一目标。

这个大企业出现的问题,也不是这总经理干掉董事长,开始搞互联网经济就能搞定的事情,而是这一套组织的金字塔形式出了问题。

也许是内涵了太多东西,很多隐喻,这部电影注定不能在春节档,赶在春节档下线了,毕竟颗粒度不能对太齐。

06

今天刚好把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看完了,翻译得确实佶屈聱牙,但是这本书的思想光辉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闪耀到现在,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看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加密货币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石上的:从进化论到复杂系统一脉相承。

哈耶克倡导的是什么?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产权的保护,自由竞争,这个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人所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大多数民族——除了诸如瑞士和荷兰等少数几个较小的国家以外——守持得更好的这些美德,就是独立和自力更生,个人的首创性和地方的自我负责,成功地依靠自愿的活动,不干涉邻人事务和宽容异端,尊重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对权力和权威的适度怀疑。

不列颠的强大,不列颠的民族性,还有不列颠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努力的结果。

英国的关涉民主的道德精华在这些传统与制度中已得到最本质的表现,这些传统与制度转而形成了英国的民族性和整个道德精神。

而目前正在被集体主义的发展和它所固有的集权主义倾向不断地毁灭着的,几乎覆盖了所有这些传统与制度。”

07

哈耶克写《通往奴役之路》的时代,是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时代,那个时代背景是什么?集体主义。

1934年的时候,希特勒讲过一句话,叫“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这是希特勒跟意大利的那个独裁者墨索里尼说的。

什么意思?就是英国人搞得这套东西,现在已经快死了,只不过差我们哥俩联起手来,给它踹上最后一脚而已,这是1934年的事情。

到了1941年的8月10号,这是丘吉尔第一次见美国总统罗斯福,他们俩人说,我们俩人的基本的观点是一样的,我们两个国家的基本观点也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因为到了1941年8月10号的时候,你再看整个欧亚大陆,哪还有一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那个价值观的立足之地?

你看一眼那个时候的世界地图,欧亚大陆是何世界?

从法兰西的西岸到亚洲的东岸,从英吉利海峡到海参崴,不管希特勒也好、斯大林也好、蒋介石也好,还是日本人也好,他们其实共享的是同一种价值观?都叫集体主义。

他们的价值观的底色都是要求老百姓放弃小我,为了大我,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你应该什么都舍得,都在设计一个未来人类世界的蓝图。

在这样的宏大理想下,我们再看盎格鲁-撒克逊人那一套,什么个人主义,什么要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产权,这显得是多么的小气,在1941年看来,这一脉思潮真的叫岌岌可危。

但是后来英国人、美国人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美国人后来又打赢了冷战,这一套东西才变得用他们的话说叫普世价值观,它的普世,到今天也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

哈耶克、丘吉尔、罗斯福要保护的东西,就是“英美特殊论”这一学术概念里的那一套体系。

08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提问,说中国文化为什么后来就没落了,没有发展出现代社会一系列的什么法治、科学、宪政、个人主义这些东西呢?

其实不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来,全世界除了英国之外,哪个文化都没有发展出来这一套体系。

东南亚、印度、中东、阿拉伯帝国,包括俄罗斯,包括非洲,包括美洲,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没有发展出这个系统。

所以这个问题问错了,我们不该问为什么中国人没能搞出来这一套,而是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只有英国人搞出了这一套?

有一个英国学者叫麦克法兰,他1976年写了一本书,叫《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他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依赖于一项材料,就是英国从13世纪一直到今天一个完整的档案系统,这在全世界所有文明当中也是独此一家。

我们中国人的那个历史资料本来是极其丰富的,但我们中国人的档案资料其实并不丰富,留存至今的其实非常稀少。

但是英国不是,英国是从13世纪一直到今天,甚至在很多村落里面的那个档案,是完整保留下来的。

这个档案包括比如说出生、死亡的证明,什么继承权、什么结婚证明,包括诉讼的全套的档案,全部保留。

而且到了16世纪的时候,这套档案已经覆盖了英国95%的人口,就是你从出生一直到死,包括跟国家、跟法庭打交道的所有文案,全部留存在那儿。

所以说不夸张地讲,从16世纪到今天,英国很多村庄的历史,你可以逐年去查,这个村庄每年有谁,都发生过什么事,都能查得出来。

09

牛顿一度辍学回家,他在家的时候养猪,天天放猪,他的那个猪把人家的庄稼给拱坏了,他还赔过钱。

这个事是怎么查出来的?

就是后来的英国学者跑到牛顿他母亲家的那个村庄里,翻原始档案给翻出来的。

那英国人独有的这个档案系统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从13世纪开始,英国的普通人和国家打交道的方式、政府的结构方式、法律和契约方式,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第二,就是英国那个时候的知识普及率其实已经比较高了,这两点都远远优于欧洲其他部分。

当然了,这一点还不足为凭得出什么结论,更重要的是作者麦克法兰从中看出了一个问题,他说:英国那个时候没有农民。

10

这是一个很奇葩的观点!

在近现代化社会之前,在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之前,怎么会没有农民呢?它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是一个农民社会吗?

麦克法兰指的没有农民,指的是没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农民。

社会学意义上的农民指的是至少两个特点:

第一,他的生活半径比较小,相对来说从生到死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村庄。

再者就是他的经济生活不太依赖于货币,而且他的财富状况也仅仅能够维持生存,这样的农民我们中国人见的很多。

第二,就是农民们其实他没有严格的私有财产的概念,你别说他自己家的地、自己家的牛,对,但是不属于个人,他属于一个集体,按中国人能够理解的,它属于一个家族。

“我的财产不属于我,我是为我的家族来看护和继承一份财产”,这个观念非常强烈。熟悉中国农耕社会的人其实都明白,这个观点可不仅仅是在农民社会当中流传,即使上到皇家其实也一样。

比如说慈禧太后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说我只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个儿媳妇,现在虽然我掌权,但是我是替列祖列宗看着这份家业,将来是要传给你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的,我只是过路财神。所以她的那个责任感不是对这份财产的责任感,而是对于一个家族的责任感。

所以中国一到过年的时候,很多城里的年轻人回到老家,老觉得无法理解七大姑八大姨就围着你问,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小孩几岁啊?成绩怎么样啊?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她天天围着你问,这是中国很多城市年轻人的一个噩梦。

但是你要理解那些人,她是从农耕社会过来的人,她不觉得这些事是你的私事,这是你们家,或者就是咱们家大家的事,你挣多少钱,你挣多少钱,你挣多了你还不得跟我分啊。

所以你看《红楼梦》里,它即使是那么大的贾家的家族,一到过年的时候,王熙凤当这个家,她就得打发那些穷亲戚,要不然刘姥姥怎么能进大观园呢?

这是一个大家族,你虽然有财产,但是对不起,你只是财产的暂时的管理者。带有这样观念的人,我们称之为农民。

11

那麦克法兰在英国13世纪以来的这些大量的档案材料当中一找发现,没有这样的农民,英国农民他的观念从来就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他就找到一个材料,有一个自耕农,这个人大概比牛顿的岁数要大一点,他是从1642年开始写自己的日记,写了好几十年。

这个日记里面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记载,比如说他就坚决看不起自己的儿子,他要剥夺他的继承权。

在他日记里写的,说我大儿子叫约翰,不成器,我就是不想把我的土地给他,我希望他出去给人家当帮工,如果他愿意离开我给人家当帮工,我愿意每年给他10升粮食。后来他就把他儿子的继承权给剥夺了,我的财产我处分。

所以英国就搞出了一套非常原始,也一直源远流长到今天的,叫遗嘱制度。

中国人到现在为止也不习惯搞什么遗嘱,当然在社会学界有这样一个解释,说中国人不愿意搞遗嘱,是因为忌讳死亡这个话题。

这可就错了,你要知道在中国过去的乡村,一个老人一旦上了个岁数,马上第一件事就是置备棺材,棺材就停在自己家大堂里,然后每年还要上漆,那你不是天天出来进去都在提醒死亡这事,中国人怎么不忌讳呢?

12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遗嘱?

因为不重要,你死了,你死的那个家庭的财产继承制度,那是有一整套习惯和风俗来决定的。你要是分得不公平的话,等你死了之后,人家那个儿子还能够召集族里的各种族长,什么你死了之后你的兄弟,甚至把娘家舅舅叫来重新分家。

再比如说,你要是去读中国古代名人,甚至是民国时期名人的传记,你经常会发现一个情节,就是如果老爹死得早的话,留下孤儿寡母在乡村,那是很可怜的,被人欺负。谁欺负你啊?就是族里的那些叔叔们,因为所有的家产都属于家族,给你吃多少就是多少,让你上学才能上学,剩下什么家产、土地全部拿走。据我所知,胡适他小时候就是这个情况。

那英国人怎么处理这个事呢?

如果一个英国人死得早,留下自己很幼小的孩子,他不会把家产给他,因为一旦给他,就像是把一只羊送到狼群里,这个财产很快就会被别人抢光或者骗光。

英国人发明了一套非常奇葩的制度,叫信托,Trust。这个信托可不是我们现在的信托银行,现在中国的信托银行跟投资银行也没有什么区别。

英国人最原始意义上的信托是这样的:就是我死的时候,我把我全部家产委托给一个我信得过的朋友,这叫Trust。然后这笔财产产生的一些费用、一些利润,你帮我养活我的孩子,等我的孩子长大之后,你把家产还给他。当然,作为信托的委托人,你可以从中提取一部分收入,这叫信托。

当然现代社会的信托已经发展出一个极其复杂的契约和法律系统,但是最原初的意义就是这样的,英国人是不相信什么家族共同体的,他只相信法律制度,相信友情,相信信托安排。

13

那还举一个例子,英国人也是他们搞出来的,就是英国人社会当中有老处女现象

这老处女这事你在中国乡村想都不要想,一个姑娘长大了嫁不出去,丢死人了,你怎么还能赖在兄弟和嫂子的那个家里吃饭呢?一定要嫁出去,哪怕给人做妾,三文不值二文,让一个外乡人给领走也得领走。

所以过去为什么在乡下休妻,那个老婆过不下去?因为你回到娘家,你要侵夺你兄弟的财产,因为女人是没有财产的。

但是英国人就不一样,英国你说妇女地位高吗?不高,英国妇女拥有选举权是1928年的事情,但是从13世纪开始,英国的妇女就可以独立地拥有个人产权。

那如果我有财产,我看不惯哪个男人,我一辈子不嫁就不嫁了,所以英国盛产老处女,比如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有就是写那个《傲慢与偏见》的那个女作家简·奥斯丁,她就是老处女,一辈子不嫁。

在英国近现代化社会,很多教育事业甚至是护理事业等等,都是老处女给办出来的,她们对英国社会有巨大贡献,都是一帮什么,不是没有性生活的妇女,是一帮拥有完整的个人产权的妇女。

14

那英国农民和其他地方农民还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他们的视野极其开阔,你看从乡村的那个人口流动你就会看得出来,中国的那些乡村恨不得几百年,就是这么几家子住在这个农村,是不流动的,像植物一样栽在土地里。

而英国呢?现在根据档案资料一翻,发现每过一代人,一个村子往往流动的人口就一半以上。

为什么?是因为英国社会它人情冷漠嘛,这是从负面意义上看;从正面意义上看,就是每一个人的视野非常开阔,一旦一个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对不起,出去帮工,不要留在家里,他就去了别的村、别的镇,而自己这个村也会流动来一些人口,所以每一个人的社会视野都非常开阔。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天天写日记的那个,就在日记里写:我这辈子要好好挣钱,我得挣大量的地产,我得成立自己的王国,我得建自己的城堡,建自己的城市,甚至得有图书馆,还得有大学。

他就敢想,想了还敢给写下来,因为这是我凭借自己的勤劳挣来的家产,有什么不敢写的?你在中国的明代和清代的乡村,一个农民敢写这个?你马上举报他要造反,所以视野完全不一样。

15

如果从财富状况上看,现在我们看到大量的当时到英国去旅游的欧洲大陆的人留下来的游记就会发现,英国的乡村极其富裕,如果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家都用银盘子吃饭。

你其实到现在,在英国你都会发现,英国的那个乡村的景色和欧洲大陆不太一样,欧洲大陆你要是去找一些景点往往都是城堡、皇宫,都是贵族的那些家产。但是在英国,你很少能够看到那些巨富的财产,什么大城堡、大皇宫,英国的皇宫数量可以说在欧洲各个国家当中是最少的,至少跟什么法国、俄国,那肯定是没法比。

但是英国有大量的乡村的那些庄园,这些庄园就说明什么?

英国当时的财富状况其实是比较平均的。比如说美国有一个词叫乡村俱乐部,这个不是农家乐,那可是英国和美国社会地地道道的财富聚集之地,是上层社会的俱乐部,叫乡村俱乐部,乡村的那个财富水平极高。

但是你到城里去看呢,比如说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你跑进去一看,这不就是一个普通民宅吗?

英国的财富状况比较平均,这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一个现象。

16

那麦克法兰把所有这些现象摊在桌面上,其实只想说明一点:

近现代化进程启动之前,我们英国人和你欧洲大陆人就不是一回事,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传统,我们有着坚定的个人私有产权观念,由此派生出什么契约、法制、宪政这些东西。

所以你们后来看到的什么蒸汽机、工业革命、宪政政府,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英国人写的一本很长很长的书的最后几个章节而已,是最终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底下的东西你们没有,你们凭什么说你们也能搞出现代化呢?

你们的现代化都是跟我们英国人学的,而且离我越远,你们的现代化进程就越难。

三、时间

1. 23:46-07:57 8h11min Sleep

2. 07:57-01:26 17h29min  Get up, Wash up, Breakfast, Post article, Lunch, Nappped, 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Jogging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Grocery shopping, Take a shower, Article posted on ten platforms, Do the dishes, Apply minoxidil tincture, NO.6,Napped, Read 'The Road to Serfdom' to page 567(The end of the book), Watch the movie 'The Annual Meeting Never Stops, Listen to audio book, Lead generation, Fall asleep

——彭壮20240215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