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窗口:“敢”比“能”要重要一万倍!

一、定投

二、随笔

01

《4-12岁儿童如何习得英语?》那篇文章总觉得哪里不对,我后面才发现博主的直播通篇故意让人们忽视一个点:5岁前以及英语环境。

那位博主的女儿5岁前是大量的看了很多英文歌的,这个他一带而过,而且强调英语环境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学习一门外语,5岁前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很多人上了18年学,学了至少12年英语,但结果不带字幕的话,依然看不懂美剧。

但其实,只花这份力气的1/3学外语,只是把时间放在1-5岁,可能你小学毕业时英语的听说水平已经超过很多硕士毕业的人了。

这是因为脑发育过程也存在时间窗口:

婴儿到幼儿时期,大脑接触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很快生长出适合处理那种“发音规律”的神经元连接。

等那些神经元连接形成一种“图样”,然后固定下来之后,今后再遇到类似模式的语言,信号就会自动高速处理。

就像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再也不用思考怎么调整平衡,自然会骑那样。

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当一个人的大脑语言区的神经元连接图样已经很好的匹配了某种语言之后,再有新语言出现时,就只能靠理性思考去加工,比如分辨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这是很慢、很累的。

02

就我所观察到的我女儿的情况。2岁半左右,那个时候还不是我们亲自带,我发现她就可以在她爷爷的指导下,背诵《沁园春·雪》的全文,我非常的惊讶。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就是学习母语的时间窗口了!

那个时候一直到4岁,她会唱很多古诗和流行歌曲,比如《浪子闲话》、《踏山河》、《孤勇者》,还有很多跟着她奶奶跳广场舞的很多舞曲。

“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是核心。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她不知道任何错误的时候,可以持续的犯错误,犯错误就是类似AI的训练一样,重点是无数次次的训练!

长大一点了,她就不敢训练了,就不敢模仿了,也就不敢说了,因为怕犯错误。

可惜在她1-4岁半这段时间,我都没有亲自带,也没有这个闲心去思考Lipas的教育问题,直到去年4岁半左右才开始亲自带她。

带她之后,最开始是重视她的身体健康和运动,顺便有一些英语的简单单词学习和断断续续的通过美剧《初来乍到》来启蒙,但是发现效果不怎么好,也就搁浅了多日。

03

今天看到卓克的一篇文章《时间窗口:身高、视力、牙齿与语言》,我才猛然发现5岁之前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外语的时间窗口。

身高、视力、牙齿和外语,它们背后有一个统一的逻辑——时间窗口。

只要错过了时间窗口,再想获得同样的收获,可能就要付出几倍的辛苦,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追回来了。

对身高来说,时间窗口就是骨骺线完全闭合的时刻。

只要在没有闭合前及时发现身高停止增长的情况,采取行动,比如增加爆发力和拉伸运动、多晒太阳、保证饮食里的钙足够、每天睡到自然醒、少吃游离糖,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定期注射生长激素,就能挽回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身高。

除了身高之外,视力也是有时间窗口的,就是在20岁之前。

在此之前,如果抓住了窗口期,就能避免成为近视眼。这就是在眼球形状完全固定下来之前,也就是20岁之前,做OK镜的治疗。

牙齿的时间窗口是在第一次换牙之后。

第二次长齐牙的时候。如果花几万块钱和几年的时间,不怕疼、不怕麻烦,做一个牙齿正畸,就能让牙齿健康程度在今后维持得很好。

因为排列整齐的牙齿不容易残留脏东西,细菌也不容易繁殖,于是积年累月下来,整齐的牙能比里出外进的牙多用二三十年。

04

其实不止是语言,脑发育中很多环节都存在窗口期。

有窗口期的事情,比如身高、视力、牙齿、语言能力,大都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

他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和他25岁之前的经历高度相关。

如果一个人到了30岁还没有怎么离开过家,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他只管读书的话,他就错过了人格独立的窗口,此后的人生哪怕锦衣玉食,内心也是飘忽不定的,没有稳定的观点和坚持。

如果在此之前,他养成了一切事情自己负责、不依附于任何机构和个人的习惯,那他今后的人生就会坦荡得多。

05

还是回到外语学习这个主题。

我今天在观察Lipas看英文版的《小猪佩奇》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她开始重视剧情了,没有本能的去学习语言了。

我开始意识到,虽然英文版的《小猪佩奇》非常简单,但是一直看,也不会有效果,因为对她来说,还是太难了,所以她就会忽略所有单词,不会本能的模仿。

我需要给她更简单的东西,于是我想到她2岁的时候喜欢看《超级宝贝jojo》,于是我开始给她看英文版的《super jojo》,幸好她还是能够看得下去的。

现在她对于奥特曼、蜘蛛侠、超级飞侠和汪汪队开始感兴趣,我想再长大一点,她估计就对1-3岁幼儿看的《超级宝贝jojo》毫无兴趣了。

《super jojo》每一集都是大量的音律感在里面,而且剧情非常简单,每一集都是重复某几句话,这个就是Lipas的英语水平:1-3岁。

降低难度,她就敢去模仿了。难度太高了,她就直接放弃。

说实话,很多单词我也不会,也就是说那句话确实有道理:

只是把时间放在1-5岁,只花之后力气的1/3学外语,可能你小学毕业时英语的听说水平已经超过很多硕士毕业的人了。

06

我今天在教Lipas和邻居Miya一首非常简单的英文传统童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但是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我给她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她开始每次都背错,比如她会说:London桥呀falling down。

还有,我发现纠正她容易忘记is的这个语法错误或者发音错误,也会给她带来压力和挫败感,影响她的情绪,特别是今天叫她的时候她那种突然不想背了的感觉,对比邻居Miya的安静,我对她突然有一种很无语的感觉。

07

这两个错误,一个是:她在学习一门外语,所以天然的会加入母语,所以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

我们学习母语,大脑本来是一片空白的,在白纸上可以随便写写画画,不断的纠正即可,我们是用直觉和快思考在学习母语。

但学习第二语言非常难的原因:我们的快思考变成了慢思考——理性思考。

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当一个人的大脑语言区的神经元连接图样已经很好的匹配了某种语言之后,再有新语言出现时,就只能靠理性思考去加工,比如分辨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这是很慢、很累的。

我们要像习得母语一样学习外语,就必须要脱离母语的思维方式,沉浸在新的语言之中。

08

第二个错误是,不应该频繁纠正她错误的发音和语法!

因为敢说、想说比会说、能说要重要一万倍!

这个和做生意一样的道理:敢卖、想卖比会卖、能卖要重要一万倍!只要你敢卖,就有人敢买。

最能举例子的就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发音真的是一言难尽。为何印度人的英语口音那么烂,平均发音比中国人要差太多了,我们的哑巴英语比印度人要多很多?

除了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之后,重点是他们敢说。

那么教育孩子外语的时候,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永远都要在鼓励,不要有任何打压、批评和纠正。

也就是说纠正发音这样的都算是在打压!

错了就按照错的说,因为敢说最重要!只要你敢说,就有人敢听!

错误会在不断的对话之中进化的,这个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一旦变成了纠正,就变成了慢思考,人的大脑就很累,就可能十几年几十年都无法有流利的口语水平。

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写作的技巧,就是不断的写。

09

我初中的时候受邻居影响,学过一段时间的李阳疯狂英语,那段时间是我开始对英语开始感兴趣的时期。

李阳疯狂英语把学习英语和成功学结合,其实也有其的合理地方,因为I love losing face,不要脸和激情、疯狂,共同构成了一种兴趣和动力。

学习的底层动力永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体的语法,发音。

任何弱化兴趣的东西都不要有!习得母语从来都不是强制的,那么第二语言也不要!

永远不批评,家长真的可以做到吗?

我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能够给孩子好的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很多人自己的工作的事情还一团乱麻,哪有那个心情和心态去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是要靠整个社会的氛围和观念的形成的,比如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打孩子!

我昨天差点对她发火了,但是还是好好给她讲了,一旦发火就会弱化她对于这样东西的兴趣,因为本身就不是她的错,是我教的时候还没有悟到“永远不批评”的点。

三、自律

——彭壮20240404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